tíngzhǎng

亭长


拼音tíng zhǎng
注音ㄊ一ㄥˊ ㄓㄤˇ

繁体亭長

亭长

词语解释

亭长[ tíng cháng ]

⒈  战国时,国与国之间为【wéi】防御敌人,在边境上设【shè】亭【tíng】,置亭长。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【shè】一【yī】亭,置亭【tíng】长【zhǎng】,掌治安【ān】,捕盗贼,理民事【shì】,兼管停留旅【lǚ】客。多【duō】以服兵役期【qī】满的【de】人【rén】充任。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“都亭”,设于城门的【de】称“门【mén】亭”,亦设亭长,职责【zé】同上【shàng】。东汉后渐废【fèi】。

⒉  唐代尚书【shū】省各部在都事、主事之下设【shè】亭长【zhǎng】,掌【zhǎng】省门【mén】开闭和通【tōng】传等事务【wù】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战国 时,国【guó】与国之间为防【fáng】御敌人,在边境上设亭,置亭长【zhǎng】。 秦【qín】 汉 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,置【zhì】亭【tíng】长,掌治安,捕【bǔ】盗贼,理【lǐ】民事【shì】,兼管停留旅客。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【rén】充【chōng】任。此外设【shè】于城内【nèi】和城厢的【de】称“都亭”,设于城门的称“门亭”,亦设亭【tíng】长,职责同上【shàng】。 东【dōng】汉 后渐废。
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﹝ 高祖 ﹞为 泗水 亭长。”
张【zhāng】守节 正义:“秦 法,十里一亭【tíng】,十亭【tíng】一乡。亭长,主亭【tíng】之吏。”

⒉  唐 代尚【shàng】书省各部在都事、主【zhǔ】事之下设亭长【zhǎng】,掌省门开闭和【hé】通【tōng】传【chuán】等事务。

宋 马【mǎ】永卿 《嬾真子》卷一:“唐【táng】 祕【bì】书省吏凡六【liù】十【shí】七人,典书四人【rén】,楷书十人,令史四人【rén】,书令史九【jiǔ】人,亭长六人……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,殊不知 唐 诸【zhū】司【sī】多【duō】有【yǒu】之。尚【shàng】书省,《志【zhì】》云:以亭长启闭传禁约。则知三【sān】省亦【yì】有也。”

国语辞典

亭长[ tíng zhǎng ]

⒈  秦汉之制,每十里一亭,亭有长,掌理捕劾盗贼。

《史记·卷八·高祖本纪》:「及壮,试为吏,为泗水亭长。」
唐【táng】·李华〈吊古战场【chǎng】文〉:「亭长告余【yú】曰:『此【cǐ】古【gǔ】战场也,常覆三军。往往鬼哭,天阴则【zé】闻。』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亭长"的意思解释、亭长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没【méi】有自信,刘邦也不【bú】可能成就大业【yè】,建立汉【hàn】朝。没有自【zì】信,刘邦可能只是一位小小的【de】亭长,而【ér】不会是后【hòu】来的汉高祖【zǔ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