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é

启蛰


拼音qǐ zhé
注音ㄑ一ˇ ㄓㄜˊ

繁体啟蟄

启蛰

词语解释

启蛰[ qǐ zhé ]

⒈  节气名。动物经冬日蛰伏,至【zhì】春【chūn】又【yòu】复【fù】出活动【dòng】,故称“启蛰”,今【jīn】称“惊蛰”。

⒉  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节【jiē】气名。动物经冬日蛰伏,至春又复【fù】出活动,故称【chēng】“启蛰”,今称“惊蛰”。

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凡祀,启蛰而郊。”
孔颖达 疏:“《夏小正》曰:‘正月启蛰。’其【qí】《传》曰:‘言始发【fā】蛰也。’”
杨伯峻【jun4】 注:“启蛰犹今言惊蛰, 宋 王应麟 所谓【wèi】‘改启【qǐ】为惊,盖【gài】避 景帝 讳。’至 汉 行太【tài】初历,改惊蛰在雨水后,为 夏【xià】 正二【èr】月节气,古之惊【jīng】蛰在雨水前,为 夏 正正【zhèng】月之节【jiē】气。”
唐 柳宗元 《非【fēi】国【guó】语·不【bú】藉》:“启蛰也得其【qí】耕,时雨也得其种。”

⒉  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。

骆鹏 《寄怀师农》诗:“风高尚有南飞雁,龙伏曾无启蛰雷。”

国语辞典

启蛰[ qǐ zhí ]

⒈  虫类冬日蛰伏,至春复出。

⒉  惊蛰的旧称。参见「惊蛰」条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启蛰"的意思解释、启蛰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当日是农【nóng】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节【jiē】气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天气开【kāi】始转暖,春回【huí】大地【dì】万【wàn】物【wù】复苏,中国大【dà】部【bù】分地区【qū】进入春耕季节。